再見了!全熱交換新風機與吊隱式除濕機!至少學會了怎麼評估除濕力與換氣量 | Toolizer 兔來社部落格

2025年9月26日 社長 知識分享
#全熱交換新風機#除濕機計算#換氣量計算#裝潢經驗#室內環境#空氣品質#除濕力評估#新風系統#吊隱式除濕機#中古屋裝潢
當初買房時的功課筆記,從全熱交換新風機到除濕機的選購心得,以及那些被空間配置打敗的裝潢夢想。

買房裝潢的美好想像與現實落差

還記得當初買房子的時候,腦袋裡充滿了各種美好的想像。想要裝全熱交換新風機,讓家裡空氣永遠清新;想要裝吊隱式除濕機,讓空間看起來更乾淨俐落。那時候的自己就像個充滿理想的設計師,恨不得把所有先進設備都搬回家。

為此做了一大堆功課,研究各種品牌、規格、安裝方式。那些日子裡,瀏覽器的書籤資料夾裡塞滿了各種設備的資料,YouTube 的觀看紀錄也全是相關的開箱和安裝影片。

然而,現實總是殘酷的。當設計師告訴我們,因為是中古屋的關係,樑柱的佈局和管線的限制讓這些設備都無法按照原本的規劃安裝時,那種失落感至今還記得。要動格局的話工程太浩大,全熱交換新風機需要的管線空間太大,吊隱式除濕機的位置又與冷氣管線衝突。

最後,那台夢寐以求的全熱交換新風機沒有裝成,吊隱式除濕機也成了泡影。取而代之的,是房間角落那台樸實無華的落地式除濕機。雖然功能差不多,但心情就是不太一樣啊!

從失望到理解:除濕機的科學計算

既然裝不了吊隱式,那至少要選對落地式的規格吧!其實當初想裝吊隱式除濕機,除了美觀考量外,還有一個很實用的原因:可以直接設定自動 24 小時運作,也不用擔心要換水,或是因為接水管而影響空間美觀。

這時候那些做過的功課就派上用場了。除濕機的選擇不是越大台越好,而是要根據空間特性來計算適合的除濕能力。依照整合的資料來總結,主要有兩種計算方式。

第一種是體積係數法:直接用室內體積乘以體積除濕係數。一般住宅的體積除濕係數大約是 0.1-0.2 L/日·m³,依房間的密閉程度和濕度需求調整。如果你的房間體積是 60 立方公尺,使用 0.15 的係數,就需要 9 L/日的除濕力。

第二種是濕度差值法:更精確的計算方式,考慮目前濕度、目標濕度、室內溫度等因素。比如室內 27°C,目前濕度 75%,想降到 50%,希望 2 小時內達成,並加上 2.0 的安全係數,計算出來的除濕力會更符合實際需求。

我們網站上的除濕機計算工具也是依照這些原理來做開發的,幫助大家更精確地選擇適合的除濕機規格,避免買太大浪費電費,或買太小效果不佳的問題。

不只除濕力,換氣量也很重要

說到新風機,除了除濕機的除濕力計算外,換氣量的計算也是關鍵。這直接影響室內空氣品質和舒適度,也是選購空氣清淨機、新風機或全熱交換新風機的重要參考。

依照整合的資料來總結換氣量計算方法,主要有三種計算方式:面積法、人數法和換氣次數法。面積法是用室內面積乘以面積換氣係數,住宅建議約 9 m³/hr·m²;人數法是每人約需 25 m³/hr 的新鮮空氣;換氣次數法則是用體積乘以每小時換氣次數來計算。

這些計算方式各有適用情境,面積法適合一般空間規劃,人數法適合人員密集的空間,換氣次數法則適合有特殊需求的環境,在選購相關設備時就能更有把握。

全熱交換新風機 vs 普通新風機:不只是換氣這麼簡單

既然提到了新風機,就來聊聊全熱交換新風機和普通新風機的差別。這兩者的核心差異在於「熱回收」功能,而這個差異可能直接影響你的電費和舒適度。

普通新風機的工作原理很直接:把室外空氣過濾後送進室內,同時把室內空氣排出去。這個過程很單純,但有個問題——夏天的時候,你辛苦用冷氣降溫的室內空氣被排掉了,換來的是炎熱的室外空氣,等於冷氣白開了。

全熱交換新風機就聰明多了。它在換氣的過程中,會讓即將排出的室內空氣和即將進入的室外空氣進行「熱交換」。簡單來說,就是讓兩股空氣在不直接混合的情況下,交換溫度和濕度。

全熱交換的神奇原理

想像一下夏天的情況:室內 25°C 的涼爽空氣要排出去,室外 35°C 的熱空氣要進來。全熱交換器會讓這兩股空氣通過特殊的薄膜材料,溫度從高的一側傳遞到低的一側。

結果是什麼?排出去的空氣溫度升高了,進來的空氣溫度降低了。雖然不可能完全相等,但可以大幅縮小溫差。原本 35°C 的室外空氣可能降到 28-30°C 才進入室內,大大減輕冷氣的負擔。

濕度也是一樣的道理。台灣夏天室外濕度動輒 80-90%,而室內開冷氣後可能只有 60-70%。全熱交換器可以讓進入的空氣預先除濕一部分,減少除濕機的工作負荷。

實際效益與投資考量

全熱交換新風機的好處不只是節能,還包括更穩定的室內溫濕度、更好的空氣品質,以及減少室內外溫差造成的不適感。對於有過敏體質的家庭成員來說,這些好處更是無價。

但是,投資成本也是需要考慮的現實問題。全熱交換新風機的設備成本和安裝費用都比普通新風機高出不少,而且對安裝空間和管線配置的要求也更嚴格。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最後選擇放棄的原因。

如果你正在規劃新居裝潢,建議在設計階段就考慮這些設備的安裝需求。預留足夠的管線空間和設備位置,避免像我們一樣到了施工階段才發現「裝不下」的尷尬。

後記

裝潢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,但這些「失敗」經驗往往比成功案例更有價值。雖然沒能裝上理想的設備,但這段研究過程促成了網站上計算工具的開發,也讓我更理解消費者的需求。

如果你也在為類似選擇煩惱,不妨試試我們的除濕機和換氣量計算工具。做過功課的選擇,總是比盲目的決定來得安心。那台落地式除濕機現在還在角落忠實服務著,功能上一點也不打折!

想試試看剛剛提到的工具嗎?